复活节星期一,加拿大各地的天主教信徒在弥撒中悼念教皇方济各。这位以进步姿态领导教会、推动教义改革、呼应基层声音的宗教领袖,于当天因中风引发心力衰竭在梵蒂冈去世,享年88岁。
方济各的去世令许多教徒感到震惊。尽管他身体状况不佳,但前一日在圣彼得广场仍发表了复活节祝福讲话,展现出精神状态尚可。“我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是天意。”蒙特利尔玛利亚世界之后主教座堂外的蒂吉茜克·科内斯(Tjitske Koenes)说。她表示,得知他刚在复活节发表讲话却在第二天离世,让这一时刻显得更加深沉。“他在复活节献上了最后一口气,把心与生命都交给了他所爱的人民,特别是穷人。”
作为加拿大最多信徒信奉的宗教领袖,方济各的影响力深远。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加拿大天主教徒人数近1100万,仅次于无宗教信仰人口。多伦多圣迈克尔主教座堂当天的早间弥撒特别献给方济各,教徒们纷纷表达哀思。信徒亚当·高兰(Adam Gauran)表示,在他心中,方济各象征着“爱与仁慈”,“他是一位牧灵型教皇,关心穷人和边缘群体的困境,这些正是信仰在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体现。”
另一位教徒格雷格·考迪拉(Greg Caudilla)说,方济各通过对贫苦者的关怀与亲民作风,重新塑造了教皇的公众形象。他最具历史意义的举措之一,是响应加拿大“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呼吁,于2022年亲赴加国原住民土地,为天主教会在寄宿学校系统中的角色道歉。这些寄宿学校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迫使约15万名原住民儿童接受强制同化教育,其中近六成为天主教会管理。
尽管方济各的道歉被视为重大一步,但一些原住民代表认为他并未具体点出寄宿学校中的具体罪行与虐待,歉意尚不彻底。加拿大全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卡尔加里主教威廉·麦格拉坦(William McGrattan)参与了方济各的道歉之行。他回忆称,方济各在此后几年仍持续关心教会在和解方面的进展,经常在私下会谈中主动提问,“他对加拿大教会始终保持关注。”
方济各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里奥(Jorge Mario Bergoglio),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2013年成为天主教会历史上第一位来自美洲及“全球南方”的教皇。他被视为改革派,主张使教会更加贴近普罗大众。例如,在同性恋议题上,他容许神职人员为同性恋伴侣进行祝福,只要这不等同于婚礼仪式。2023年12月,他册封了21位新枢机主教,其中不少人积极推动教会内部改革,对保守势力提出批评,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教会。
这场改革的核心,是他发起的“共议同行”计划——为期三年的全球性教会对话,鼓励教会与信徒共同商讨未来的方向。渥太华信徒艾琳·金塞拉(Erin Kinsella)就见证了这一精神如何在地方教堂落地。她所在的堂区根据信徒建议,恢复了传统的香炉仪式和管风琴音乐,并重新调整教堂空间,将象征基督身体的圣体盒放置在教堂中心。“当大家进入教堂,首先看到的就是基督。”她说。这些改变正体现了方济各所倡导的“从信徒中来”的领导方式。“他常说‘牧羊人应当带有羊的味道’。”金塞拉说,作为一名献身为主的童贞女,这句话也成为她信仰实践的指引。
多伦多大学教授、作家兰迪·博亚戈达(Randy Boyagoda)指出,方济各一贯坚持走出象牙塔,亲近大众。他善于在新闻时代主动发声,不拘形式,时常接受临时采访,在公众中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他曾公开批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强硬移民驱逐政策,并在致信美国主教时,间接回应副总统J.D.范斯关于“天主教教义支持驱逐移民”的言论。
不过,方济各的言辞有时也引发神学争议。例如,他曾在新加坡访问时表示:“所有宗教都是通往上帝的道路,它们就像不同的语言,但上帝是所有人的上帝。”该言论旨在推动宗教间对话,却被部分神学家视为“越界”。
尽管方济各在信仰道路上引发讨论与争议,但他无疑拓宽了教会的视野,也改变了教皇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博亚戈达认为,方济各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种严厉权威的宗教领袖形象,他的谦逊和平易近人,有别于外界常将教会描绘成僵化保守机构的刻板印象。
“他打破了这样的传统印象。”博亚戈达说,“相比本笃或若望·保禄二世,方济各让教会形象更加柔和,也更加人性化。”
他表示,尽管对大多数加拿大信徒而言,教皇的更迭可能不会直接影响日常弥撒,但教会在全球的公众形象,或将在他去世后悄然发生变化。方济各,这位“走入人群的教皇”,已在世界天主教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