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全球最具人道精神的加拿大监狱体系,如今正遭遇深层次危机。随着监狱过度拥挤、心理健康资源短缺、改造项目失效等问题持续恶化,加拿大社会各界正重新审视这一矫正体系的功能与意义。越来越多的专家与倡导者呼吁,必须对现行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从制度设计上跳脱惩罚逻辑,转向以恢复性司法、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重返为核心的转型路径。
当前,加拿大监狱系统正面临严重的超负荷压力。在押人数不断上升,早已超过监狱本身的容纳能力,导致关押环境恶劣,不少囚犯长期生活在狭小、卫生条件差的空间中,心理健康问题也因此不断加剧。原住民群体在其中的高比例更暴露出制度深层的不平等。据统计,原住民仅占全国人口的5%,却占据联邦监狱总囚犯数的32%,这一数据背后所折射出的,是整个司法系统未能有效回应历史与结构性不公。
心理健康服务的缺口同样不容忽视。大量服刑人员在入狱前即存在精神疾病,而监狱的封闭与压抑环境往往进一步加剧病情。在缺乏足够医疗资源的情况下,不少囚犯被置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甚至被送入单独监禁。尽管研究早已指出,长期隔离对人精神状态的破坏极为严重,可能引发焦虑、抑郁乃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但这一做法在加拿大仍屡见不鲜,凸显体系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严重滞后。
而所谓“改造功能”也逐渐名存实亡。许多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难以接受到足够的教育或职业培训,出狱后缺乏谋生技能,只能在社会边缘挣扎。伴随而来的,是高企的再犯率,以及被前科贴上标签后的重重歧视——无论是在求职、租房还是社会交往中,前囚犯都面临重重壁垒,形成“贫困—犯罪—监禁”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一现状,恢复性司法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替代方案。它强调通过对话、补偿与社区参与修复犯罪造成的伤害,不仅关注受害者的需求,也鼓励加害者承担责任、积极改变。这一模式已在多地试点中显示出显著成效,不仅再犯率显著下降,也有助于服刑人员在释放后更顺利地重返社会,恢复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分析人士指出,加拿大如果希望真正建设一个公平、有效且具有复原力的司法体系,必须彻底改变当前以惩罚为中心的思维逻辑,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建立系统化的重返社会支持机制,并推动恢复性司法广泛落地。只有在这样的结构性转型下,加拿大监狱体系才能实现其真正使命——不仅维护社会安全,更促成个体的改变与社会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