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加拿大人精心策划的AI音乐骗局,正引发全球乐坛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更多讨论,也让一支从未存在过的“乐队”在Spotify上一度火到破百万听众。
事件的始作俑者自称“安德鲁·弗雷隆”。这位居住在加拿大、长期研究网络安全和AI政策的男子,利用AI技术虚构了“The Velvet Sundown”这支所谓的复古摇滚乐队,并以假身份担任“发言人”,成功让这支由AI协助创作的“乐队”迅速吸引大批听众,在流媒体平台登上多个热门歌单。
事情的开端看似毫无破绽:几周前,这支名字略带致敬意味的“The Velvet Sundown”突然出现在Spotify等平台上,发布了两张风格融合70年代慵懒摇滚和现代独立流行的专辑,播放量迅速破数十万。一张张看似复古的专辑封面和乐队合影,也都是由AI生成。
然而,细心乐迷很快发现,这支乐队的成员在网络上找不到任何痕迹,没有现场演出的记录,连名字背后的人都毫无信息。很快,有网友质疑这些音乐很可能并非人类演奏,而是AI合成。
面对争议,一个自称代表乐队的X(前Twitter)账号不断发声否认,坚称所有音乐都是真人创作,抨击外界的质疑是“懒惰且毫无根据”。媒体也试图通过该账号和一个Gmail邮箱安排采访,但疑点却越来越多。
随着舆论发酵,自称弗雷隆的人突然跳出来,在接受《滚石》采访时自曝自己就是幕后主使,承认用生成式AI平台Suno制作了所有歌曲,并将整个事件称作一场“艺术骗局”。然而,就在外界以为谜底揭晓时,The Velvet Sundown官方Spotify页面关联的另一个X账号又发声明否认与弗雷隆有关,并指责有人试图“劫持乐队身份”。紧接着,弗雷隆自己也在博客上改口承认,他和乐队毫无关系,他告诉《滚石》的几乎一切都是假的。
荒诞的是,这一系列真假难辨的表态,反而进一步推高了乐队的人气。弗雷隆本人在接受CBC电话采访时直言,自己其实从未真正和这支“乐队”有任何联系,但这个故事本身的荒诞性让他舍不得收手,反而成了“艺术的燃料”。他说,自己去年和朋友尝试过将AI音乐项目商业化,这次则是想通过“社会工程”实验,测试媒体和公众在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会如何应对。
为了制造更多混淆,弗雷隆一边冒充发言人,一边转发The Velvet Sundown官方账号的帖子,甚至还用AI制作了乐队成员的各种“合影”,并用ChatGPT撰写回复媒体的邮件。他承认,自己用的手段很投机取巧,也确实让一些人感到被欺骗,但他强调,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想让人们正视生成式AI在音乐领域的潜在影响。
荒诞的结果是,“假乐队”不仅没有被揭穿,反而借着这一波风波新增了数十万听众,上周末其Spotify月活跃用户已突破一百万。而更讽刺的是,就在外界还在争论真假时,乐队的官方账号终于承认,自己确实是一个“由人类创意引导,依赖AI进行作曲、演唱和视觉呈现的合成音乐项目”。
AI入侵音乐圈已不是新闻,从电子音乐到模仿真人歌手的AI单曲,生成式AI正悄悄渗透各大流媒体平台。一些音乐人也开始正视这股浪潮的威胁与不可逆性。新斯科舍省创作歌手伊恩·詹尼斯坦言,观众早已习惯了被技术修饰到近乎完美的音乐效果,这为AI创作打开了大门。当听众连真假都分不清时,AI乐队想要混入人类作品之间,已是水到渠成。
尽管不少评论人批评The Velvet Sundown的音乐“平庸且可替代”,但有专家警告,这种由AI驱动的音乐浪潮,很可能不久后就会真正冲击全球排行榜,迫使格莱美或朱诺奖这类传统音乐奖项,未来不得不考虑是否把奖杯颁给“非人类”创作。
或许,这场荒诞的“AI乐队”闹剧,只是AI重塑音乐产业的开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