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加拿大课堂正悄然发生变化。多位教师表示,学生的行为变得更加粗鲁无礼,对教师缺乏尊重,彼此之间的冲突也愈加频繁。而布鲁克大学最新研究结果则证实,这种趋势不仅真实存在,还在加剧。
“礼貌在疫情之后似乎彻底从教室中消失了。”来自安大略省约克天主教教育局的中学教师玛丽琳达·拉马拉(Marylinda Lamarra)说。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的课堂中,学生常常在她讲课时随意打断,提出问题或者要求上厕所,即使她仍在讲台上授课也毫不顾忌。她还注意到,学生普遍难以集中注意力上完一整堂课,甚至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之间的互动也更易爆发争吵,常常缺乏解决冲突的耐性和技巧。
“这一切在疫情之后变得愈发明显。”拉马拉说。在她看来,封锁期间的线上学习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许多学生,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在家中面对屏幕学习,缺乏真实课堂中的纪律约束,久而久之便习惯了“随心所欲”,这种状态被他们带回了学校。
布鲁克大学的一项研究为教师们的观察提供了数据支持。研究团队调查了安省308名9至14岁的学生,并询问他们是否曾在课堂上表现出不礼貌或扰乱秩序的行为,比如上课发短信、打断老师说话,或在课程结束前擅自收拾书包。研究还采访了101位小学教师,收集他们对课堂氛围的实际感受。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2019年疫情前的调查结果,2022年学生在课堂中的不文明行为显著增加,而诸如欺凌或心理健康等其他问题则变化不大。
研究负责人、儿童与青少年研究学者娜塔莉·斯帕达福拉(Natalie Spadafora)指出,虽然这些行为看起来似乎只是“小事”,但其长期累积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学生以及研究本身都显示,这些行为如果不加干预,可能会进一步演变成更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她警告说。
尽管疫情被认为是主要诱因,但斯帕达福拉也指出,技术和代际差异同样是影响因素之一。“十年前,‘上课发短信’可能根本不会被纳入行为量表中,而现在却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她认为,行为随时代演变是自然现象,但不代表我们可以放任不管。
她还提到,很多学生的不当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缺乏对课堂规则的意识。例如,有些学生在老师讲课尚未结束时提前收拾书包,只是因为急于去休息或放学。这反映的是他们对个人时间的重视,但却忽视了集体课堂秩序所需的尊重和配合。
面对越来越频繁的干扰行为,拉马拉承认,作为一线教师,有时确实会感到疲惫和沮丧。但她依然坚持要在课堂中“稳住情绪、引导学生”。她呼吁教育系统“回归基本”,重新强调礼貌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得体的举止。”拉马拉说,同时也强调家长的角色不可或缺。“父母必须承担起教导孩子如何适应课堂、适应社会的责任,这些基本能力不能只靠学校来完成。”
她担忧,如果孩子在校园中缺乏文明行为的训练,将来步入社会后问题只会更加严重。对此,斯帕达福拉也深表认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有礼貌的成年人。”她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社会面貌。”
最新文章: